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科研进展
凡纳滨对虾“兴海1号”获农业部水产新品种审定
  日前,国家农业农村部公布了2017年审定的19个水产新品种,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刘建勇教授带领的对虾选育科研团队培育的凡纳滨对虾“兴海1号”新品种名列其中,正式获得农业部颁发的水产新品种证书。

  据悉,凡纳滨对虾“兴海1号”具有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养殖成活率高、遗传性状稳定等特点,适合在我国养殖环境条件下采用多种模式进行养殖。


主导对虾产业的发展 摆脱国外亲本的控制

  凡纳滨对虾,又称南美白对虾,是我囯主要养殖品种,养殖产量占全囯对虾养殖产量的80%以上。然而,凡纳滨对虾的优质种质却被国外公司掌控着,国内又缺乏科学系统的良种选育和保种技术体系,随着养殖年限加长,凡纳滨对虾生长速度逐渐减缓,病害频发,引进良种不断退化。

  “我国对虾养殖一直面临种源问题,近年受种质和病害等因素,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大大降低,对虾产量迅速萎缩,而国家每年为了维持这一产业,都需要从南美进口大约30万对亲虾。”刘建勇教授说,只有培育出自己的新品种,才能摆脱国外对种质资源的控制,改变良种质量下降的根本问题,自己主导对虾产业的发展。

历经7年培育出新品种 平均成活率提高15%

  2011年,刘建勇教授在广东海洋大学组建了对虾选育团队,并联合湛江市德海实业有限公司、湛江市国兴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同心协力,开展南美白对虾的多性状复合育种。

  培育新品种的工作是很繁琐、枯燥和艰辛的,同时也需要耗费非常漫长的时间。“在看不到效益的情况下,很少有人或是企业能够长久的坚持。”刘建勇教授说到,育种过程中也时常会遇到资金不足的情况,而育种团队则是采用申报课题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到相关企业寻求项目合作、甚至是自掏腰包等多种方式来解决。

  团队以国外引进和国内选留的多个不同来源群体作为基础群体,以体重和成活率为育种目标,采用家系选育方法和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技术,进行连续4代家系选育,历经7年培育出生长速度快、养殖成活率高、性状遗传稳定的凡纳滨对虾“兴海1号”新品种。“提高养虾成功率”是目前国内对虾养殖户最关切的问题之一。据介绍,养殖100日龄的新品种对虾平均成活率约78%,与美国迈阿密SIS公司提供的一代虾苗相比,平均成活率提高了15.0%!


研究成果是团队的成绩

  “育种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除了技术路线正确以外,亲虾的培养、育苗、养殖等每一个实际操作细节都要熟悉。一些关键步骤资料和书本上是没有的,我们要在实践中研究解决。”刘建勇教授说,“研究成果是团队成绩,团队成员及硕士研究生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特别是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前任院长叶富良给予了非常大的支持和鼓励。”

  这七年,研究团队完善了凡纳滨对虾选育、制种技术和繁养工艺,自主研发突破了大规模家系选育过程中的半同胞家系构建、家系或个体标记、共同环境养殖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建立了凡纳滨对虾脱落精荚再移植、亲虾培育、定向交配、性状测量、养殖设施改造及水环境监测等配套技术。

新品种推广任重道远

  新品种培育成功后,接下来就是进行示范推广。“刘老师的行动力非常强,也很执着有拼劲。他除了给学生上课外,其他时间不是在养殖场,就是在去养殖场的路上。”研发团队的陈园媛笑着说。

  目前国内的种虾市场比较混乱,竞争激烈,而面对不同来源的和不同品系的种虾,虾农们在选择方面陷入迷茫,前期推广难度比较大。“为了改变国内良种质量下降的问题,获得市场的认可,我们在前期的推广工作中基本算得上在‘送’种虾了。”刘建勇教授提起这些艰辛,并没有抱怨,反倒是充满希望。“很感谢山东、河北、深圳等地校友的信任和帮助,在水产行业里他们坚持为我们的新品种开辟出一条充满生机的推广道路。”

预计明年可申报鲍鱼新品种

  刘建勇团队的研究对象不仅仅限于凡纳滨对虾,同时联合了国内企业开展了日本囊对虾和九孔鲍的良种选育。采访已经过了一小时,而当提到其他新品种的培育研究,刘建勇老师仍然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也是由于种质退化的原因,曾经世界闻名的湛江硇洲岛的九孔鲍,近年来产量逐年下降,几乎货不出岛,岛上有上万个养殖沉箱都处于闲置状态。如果能把南方鲍鱼养殖产业恢复起来,将会有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刘建勇教授透露,“我们从2010年启动的九孔鲍良种选育研究目前已进入中试阶段,效果良好,预计明年可以进行新品种申报。”


刘建勇简历: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广东省高校第五批“千、百、十”工程校级重点培养对象,具体研究方向为水产动物遗传育种。长期专注于南美白对虾、日本囊对虾、九孔鲍等经济水产动物育种工作。目前已主持和参与了42项科研项目,其中主持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15项;近期共发表了11篇SCI;授权21项专利;获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1项,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项。